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黃卓力在公立醫院工作了超過14年寒暑,從初出茅廬的實習醫生,到成為負責培訓新人、接手管理事務的副顧問醫生。多年過去,他最記掛的依然是過去親力親為、為患者看症醫病的日子。去年他決定離開公院的崗位,毅然踏上私人執業的新旅程,昐換取更多空間和時間,專注治療患者。
在不少人眼中,醫生的角色只是診症醫病,不過黃卓力醫生卻視病人為需要陪伴和關懷的朋友:「能與每一位病人相遇、相識,都是美好而難得的緣份;當病人完全信任我們,跟我們分享自身的憂慮,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榮幸。」
從患者身上尋找行醫的意義
很多人小時候夢想當醫生,對考進被譽為「神科」的醫學系滿腔熱忱。不過即使黃醫生自小對科學、生物科感興趣,他起初對「當醫生」的概念卻十分模糊。黃醫生當年大學考進醫科,僅希望能學以致用、挑戰自己。直至他後來到醫院實習,開始接觸患者,才真切感受到行醫的意義。
「在看見病人痛苦的同時,我看到自己崗位的意義。即使無法醫好每一位病人,至少我可以陪伴他們同行。」
黃醫生憶述,多年前一名患者因內分泌問題前來求診,經治療後病情穩定,便轉介至其他醫院作跟進。輾轉幾年,該名患者不幸患上腎上腺癌,且癌細胞已急速擴散,更被告知只剩數個月的壽命。在絕望無助之際,患者再次遇上黃醫生和他的醫療團隊,並嘗試多種進取的治療方式,為患者延長五年的寶貴時光。
待患者如親友 陪伴走到生命盡頭
育有兩子的黃醫生笑言,「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診症特色,而我的特色比較特別,有同事更笑稱我為『師奶殺手』。」之所以有此稱號,皆因黃醫生從來不罵病人,平易近人的性格,甚至令不少病人喜歡跟他聊起「湊仔經」。
談起病人,黃醫生猶如閒話家常,心裡仍清楚記得病人的病史和家庭背景。他表示,良好的醫患溝通對治療長期病患尤其重要,亦代表了醫生對病人的尊重和重視。
黃醫生猶記得一名同時患上糖尿病和癌症的患者,每次覆診都會握著他的手道謝,「事實是我也感激他給我機會,讓我為他診治。」他認為,醫生不僅醫治一個人的病症,也給予患者及其家人精神上無形的支持。甚至有些病人離世後,黃醫生都會出席喪禮,「至少伴他走最後一趟旅程,也算是盡了醫生和朋友的責任」。
繼續學習 保持行醫初心
在公立醫院工作時,黃醫生需要同時兼顧專科、普通科的住院及出院病人,亦要幫忙指導和培訓新醫生,難免少了在前線工作的時間。相比之下,黃醫生發現自己更嚮往能夠親自看症、接觸病人。他形容內分泌及糖尿專科有如扭計骰般,雖然病症很多時不是顯然而見,但也有其條理和軌跡,只要耐心把骰子逐步砌好,便可以找出病症的根源,從而對症下藥,幫助病人。他表示,診症過程中能得到莫大的滿足感,「甚至到了退休年齡,我仍然會想繼續看症醫病」。
黃醫生認為,轉私人執業好比「轉工」,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。他坦言希望花多點時間專注在自己的專科治療和家庭生活上,「不論是在醫學知識,或是人生的課題上,做醫生是life-long learning (終生學習)」。
長期病患醫療開支大 望公私營加強合作
轉換工作環境,也難免要適應新系統。除了會診,黃醫生亦要跟進患者的覆診、抽血、做篩查等時間表。雖然有護士協助,但不少工作仍需要醫生親力親為。
不過,黃醫生自言最不習慣的地方是私營醫療的醫藥開支比較昂貴,「社會上有需要幫助的人比我想像中還要多」。他指出因治療長期病患的開支高昂,所以他會盡量為患者安排公私營兩邊走,以善用公私營資源,在減輕經濟負擔的同時,盡可能安排最好的治療。
此外,黃醫生期望未來香港公私營醫療的協作計劃可以推廣至長期病患者,為更多基層患者提供更有效率及質素的治療。
轉載自醫理說
原文:醉心前線工作 昐有更多空間為病人診症 黃卓力醫生:珍惜與每一位病人的相遇和相處 – 醫理說 (healthcarethinkers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