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一代胰島素藥性穩定
糖果吃得多,會患上糖尿病?當然不是。然而大眾對「糖尿病」好像總有些既定印象,像是聽說患上糖尿,「唔會好返」,又或是親戚朋友患上糖尿病,要注射胰島素,十分麻煩;亦擔心低血糖情況,隨身要帶備糖果餅乾。
其實,現時治療糖尿病的技術已日益進步,有些想法可能已不合時宜。以下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黃卓力,拆解一些大家對糖尿病的誤解。
誤解1:「我一向無病無痛,沒有病徵,就不會患上糖尿病?」
事實上,糖尿病早期病徵的確不明顯。黃醫生說:「早期可以完全沒徵狀,所以當有病徵出現時,可能已有併發問題。」因此,他建議高風險人士應及早檢查自己有沒有糖尿病,防患未然。最普遍的是,三四十歲後患病風險會慢慢增加,若有糖尿病家族史、肥胖問題;患長期病如高血壓、高膽固醇等;以及曾患妊娠糖尿或多囊卵巢症的女士,患上糖尿病的風險較高。
黃醫生指可透過測試空腹血糖、隨機血糖及糖化血紅素等,看看是否超標(見下表),從而確定有否患上糖尿病。
糖尿病指標 |
1. 空腹血糖 ≥ 7 mmol/L 隨機血糖 ≥ 11.1 mmol/L |
2. 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 兩小時後餐後血糖 ≥11.1 mmol/L |
3. 糖化血紅素 ≥ 6.5% |
誤解2:「要注射胰島素,代表糖尿病已非常嚴重?」
黃醫生說:「其實,首先要了解一般人所指的『嚴重』是什麼意思,很多時『嚴重』意思是一些嚴重的併發症。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,指數到很高時,的確會導致一些糖尿併發症。」併發問題如糖尿上眼、糖尿影響腎臟、神經線,甚至冠心病。黃醫生指,上述的情況正是要避免的,因此更需要控制好血糖,而胰島素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降血糖藥物,尤其當一些病人已服食三四種口服藥也無法控制血糖,使用胰島素可有效降低血糖。
黃醫生更提到臨牀研究顯示,初期血糖較高的病人,若一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,其實長遠可保護胰臟細胞,令它們可自行再製造胰島素,幫助穩定血糖。另外有研究指出,糖尿病前期的病人使用胰島素後,更可減低患上糖尿病機會。
誤解3:「注射胰島素的過程十分複雜?」
黃醫生指出,過去20年來,胰島素藥物及儀器技術已大有進步,「現時注射胰島素基本上已不複雜。現時的胰島素筆已預先安裝藥水,糖尿病患者只需裝上針頭、調校度數,便可在皮下(例如肚皮)注射。」黃醫生提到,有研究發現不少糖尿病人特別會因為看見針頭而感害怕,抗拒注射,他指現今的針頭設計已改良,「它非常幼,而且很短,在肚皮注射,一點也不痛。」
誤解4:「注射胰島素,可能會血糖過低?」
黃醫生解釋,糖尿病人注射胰島素後有機會血糖過低,或因為飲食、運動及服藥習慣轉變,例如飲食突然失衡、大量飲酒,或是運動量突然大增;藥量調整、服藥時間、甚至注射位置改變,也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情況。
不過,黃醫生指新一代的超長效基礎胰島素在注射後會慢慢釋出,可大大減少低血糖情況;研究指這類胰島素與舊式胰島素相比,可減低嚴重低血糖或晚間低血糖出現的機會將近一半。
黃醫生更指出,新一代胰島素靈活性亦較高,就算注射時間有偏差,藥性仍相對穩定,特別適合輪班工作或經常外出公幹等人士使用。這類胰島素亦獲研究證實,有心血管問題的病人亦可安全使用。
誤解5:「糖尿病不會痊癒嗎?生活從此沒有意義?」
黃醫生稱,不少病人剛確診時也會擔心自己可能要經常服藥打針,為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方便。但根據他診治糖尿病患者的經驗中,很多病人服用藥物或打針治療後,都可以重拾正常生活。他提到曾治療一名中年病人,確診時血糖已非常高,糖化血紅素超過10%,同時有口渴、口乾、暴瘦,甚至因影響神經線致雙腿麻痺。但病人接受超長效基礎胰島素治療一兩月後,血糖便降下來,徵狀亦大大減少,他覺得注射胰島素沒有什麼不舒服,既沒有出現低血糖情況,更不用擔心口服藥的副作用。
黃醫生又提到另一名20多歲的病人,確診時血糖也十分高,開始使用超長效基礎胰島素治療,並配合口服藥物,一兩個月後血糖已回復至差不多正常水平,後來可慢慢減藥,甚至不需用胰島素。病人漸漸康復後,更計劃出國留學、海外交流,生活並沒受到太大影響。
很多時,對疾病存有不安和恐懼,是源於不了解。假如對糖尿病有什麼疑惑,還是不要胡亂猜測,應盡快諮詢專業的醫療意見,消除誤解。
原文:明報 2022-06-21